孩子看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“怕学坏”?有些家长是不是“想多了”
作为一名孩子家长,我理解一些家长“自相矛盾”的心理:一方面,想要孩子“别淘气”、“别学坏”,老老实实的听话学习写作业;另一方面,希望孩子无忧无虑的茁壮成长。所以,一些家长宁可让孩子看哪些低龄幼稚的喜洋洋,也不想因为看了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怕跟电影里淘气顽皮、不听管教的哪吒“学坏了”。
记得《彼得兔》刚上映的时候,就有一些“家长”出来反对带孩子看电影,怕孩子看了之后,被爱捣乱的比特兔们“带坏了”。殊不知,爱玩就是孩子的天性,这是他们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,一句“怕被带坏”与其说是那些家长们的担心和尽责,不如说是懒政怠政,自己疏于对孩子的关心、教育和正确引导,却拿一部电影说事儿。
从剧情上讲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天赋异禀的主角哪吒,其实跟很多现实中的孩子一样,渴望父爱和母爱,希望有人关心和陪伴。然而,父亲李靖上天为他请命,母亲殷夫人又要承担起保护百姓、除暴安良的责任,再加上百姓对哪吒既讨厌又害怕的态度,令哪吒对自己的认识很消极,对爱与家庭很淡漠,再加上天生神力、活泼好动的性格,更加深了哪吒与家人、哪吒与百姓之间的隔膜。
于是,一个贪玩、自卑的“反传统”哪吒,成了很多家长眼中的“坏孩子”。他们就像电影中的百姓一样,看不到哪吒天真、纯朴、珍视友情、敢于牺牲的闪光点,用自己的臆想与猜测,把这个传说中“十恶不赦”的妖怪形象坐实了。
人性是复杂的,同时也是单纯的,孩子需要正向的引导,更需要照顾和关爱。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溺爱,让哪吒走弯了路,因为,他感受不到“父爱如山”的隐忍和牺牲,感受不到母亲强忍剧痛依然陪他的用心与两难。
这也是为何,他通过太乙真人坐骑放电影的方式,才知道了父亲“他是我儿”的坚韧决绝,知道了母亲为了的付出和用心是多么可贵。
他宁可拼上性命的“逆天改命”,不仅是为了自己,而是都是为了背后默默付出的父母和走上迷途的好友。这时,哪吒终于学会的“感恩”,懂得了“真情”,这个恶灵附身的孩子,完成了人性的觉醒,获得了完整的人格,并以真性情的感情支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。
作为片中哪吒这个角色的“对照”,龙王三太子敖丙从小听话好学、能力出众,在师傅申公豹和龙王父亲的关爱下健康成长,人长得高大帅气、气度不凡,他或许就是一些家长眼中“别人家的好孩子”。
然而,正因为肩负了龙族“逆天改命”使命的敖丙,成为险些害了陈塘关百姓性命的罪魁祸首,最终大彻大悟,加入哪吒“我命不由天”的最后一搏。主创们似乎通过两相对比在告诉世人,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的,再优秀的孩子也会酿成大错。
或许,一些不愿带孩子看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家长,只是看到了哪吒顽固不化的表面,却没看懂“逆天改命”的背后,哪吒、李靖、殷夫人等人的自我牺牲与自我升华,看不懂哪吒“一瞬间长大成人”背后的深沉寓意。但是,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的思想性与娱乐性。
如果,你依然认为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不适合孩子观看,大不了不去看好了,但如果把怕孩子“学坏”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,就真的应该自省了,看看自己平时在孩子学习、成长过程中到底付出了什么,有没有做到“言传身教”,这才是一个家长最该干的事。
本文来自 家家月嫂:www.ddys168.com(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